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 正文

略谈学习高中语文三个方法

来源:黄华伟的语文  作者:黄华伟的语文 


略谈学习高中语文三个方法

  说在前头三句话:

  1.祝贺同学们进入高中,高中语文学习天地将更广阔、自由,当然也更具挑战性。

  2.汉语是母语,任何一位中国人都有学好语文的先天优势,没有一位高中生会没有能力学好语文。

  3.语文承担着“语言工具”之外更多学习内容,它有精深、广博的一面,当下的语文变得特别重要,其要求也变得更高,新课改新高考形势下,语文学习的“区分度”只会越来越大,所以学好高中语文并不容易。

  今天跟同学们谈谈自己多年一线教学经验,供同学们参考。因为这个问题也是新高一甚至高二、高三同学的“经典问题”,但今天只能略谈“三个方法”。

  一、积累

  1.积累“常见易错”

  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字音字形+古诗文”。

  到了高中,同学们要掌握的新的常用字音字形,已经不多,——这部分更多的内容在于纠正之前的错读、错写。

  “常见易错”提醒我们,凡不常见的,凡不易错的汉字,我们都可以“放过”,不要在“冷僻”的汉字上枉费时间。

  做个小练习,感受下哪些属于“常见易错”,这是我每个新高一都要给学生读的,但同学们的“知识”是一年好过一年。

  同学们请把下面24个词语朗读或默读一遍。

  肖像  氛围  召唤  从容  狡黠  压轴  友谊  粘贴  翘首  衣裳  洞穴  玫瑰  镜框  惬意  刀削面  刹那间  一模一样  咬文嚼字  给予  毛坯  强劲  掳掠  嫉妒  令人咋舌

  正读:肖xiào像  氛fēn围  召zhào唤  从cóng容  狡黠xiá   压轴zhòu  友谊yì  粘zhān贴  翘qiáo首  衣裳shang  洞穴xué  玫瑰gui  镜框kuàng  惬qiè意  刀削xiāo面  刹chà那间  一模mú一样  咬文嚼jiáo字  给jǐ予 毛坯pī  强劲(形容词读jìng名词读jìn)  霎(shà)时  掳掠(lüè) 嫉(jí)妒  令人咋(zé)舌

  再来辨认下面17个词语有无写错:

  缘分  家俱  装璜  绿阴  烦燥  售罄  遨翔  可见一般  民生凋敝  英雄倍出  残无人道  墨守陈规  一愁莫展  一股作气  苍海一粟  好高骛远  独占螯头

  17个中有13个写错,写正确的4个是:缘分、绿阴、售罄、民生凋敝。写错的13个的正确写法是:家具 装潢  烦躁  翱翔  可见一斑  英雄辈出  惨无人道  墨守成规  一筹莫展  一鼓作气  沧海一粟  好高骛远  独占鳌头

  知识从粗放走向“精微”,就像一件雕塑,大体完成后,细琢细磨可能更见功力,是“出成果”的关键一步。换句话说,高中阶段的“积累”虽没有很大的“数量”,但“质量”要求很高,关乎一个人语言品质的高下。

  其次是积累“古诗文”。

  我的意见是:凡古诗文,都应该会背、默。这看似“笨办法”,但从三年高中学习来看,却是聪明有效的做法。

  因为高考中,也就这块内容比较“实在”,可以用“积累”的方式“攒分”,而且由于古诗文是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这种积累能持久发挥作用。

  长远地说,古诗文积累多了,对现代文阅读、写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顺便说一句,不断有同学对我们“现代人”要学古诗文感到困惑,以为费时费力又没用,“现在谁还会用古文跟人交流呢?!”

  简单的解释是:“现代文”是“古诗文”的自然延续,“古诗文”是“现代文”的根源;“现代文”越是发展到高阶段,“古诗文”的重要性就越突出。

  换句话说,“古诗文”学不好,“现代文”就难学得好;甚至可以说,古诗文学习的好与差,约等于高中语文学习的好与差。

  当然,这里也还是要特别留心“常见易错”的实词意义、虚词用法,而不需要去识记生僻繁难的文言字词。——不得不说,初中文言文学习基础实在非常重要。

  默写对象基本上是“名句”,至少应是“常见”,不会要求默写特别冷僻的语句。

  默写时最容易写错的有两类。

  一是“难写易混”,比如《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致”与“至”的不同,“舆”和“跬”相对较难写;比如《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君子不齿……”的“耻”和“齿”的区别。

  二是“虚词多漏”,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比如《六国论》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都没有难写的字,却有好几个虚词,很容易多写或漏写。

  2.难就难在“建构”

  对高中生来说,只要有时间,以上这种“积累”似乎并不难。

  问题就在于,高中语文的积累绝非“集腋就能成裘”“聚沙就能成塔”那么简单,高中生应该具有“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即把这些“常见易错”的知识点“系统化”,——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知识,才能真正与自身知识体系“相融合”。

  比如对“常见易错字词”,我们要按一定标准把它们归类,这种工作也比较“笨”,但是很有用。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常见易错”字、古文字词将会越来越少,最终能“融入”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当然,最好的“建构”就是——运用,即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表达比如写作中用到刚学的或易错的字词或重要的文词词句,一回两回后,它就会“化为己有”。

  以后对单个知识点的考察可能会越来越少,更会注重对”成体系知识”的考察,——你积累的“知识体系”可以跟其他同学的有不同,但重要的是你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积累是所有学习活动的“基本方法”,高中语文学习中除了字词、古诗文等显而易见的“捡贝壳”一般的积累外,还有“语感”的积累、情感体验的积累、思维习惯的积累等“隐性”积累,这种积累在语文学习中更加重要,在注重“核心素养”的当下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我们把它放到下一个方法去分析。

  二、感悟

  1.对象是“语言特点”

  高中语文学习中的“感悟”,与我们熟知的“语感”并不相同,它指向要明确得多,它主要针对“文学作品阅读”即高考试卷中的大阅读和古诗鉴赏,——因为这两道题带有语文学科鲜明的“模糊”“不好理解”的特点,不是积累所能解决的。

  学术点讲可称为“语言审美”方面的感知及领悟,口语化表达就是:你觉到好了吗?好在哪里?

  ——问的是“你觉得怎样”,要求的是“你要写出来”,这二者常常并不能“协调一致”。

  相比那种“不需要感悟”“我写的就是我想说的”而只需要理解“字面意思”的应用类文章,文学类作品的语言则体现出“我写的并不等于我想说的”的特点,它总是要“修饰”,它就是要“不好好说话”,而每个这种“特殊的表达”,都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效果,这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其阅读的困难,这类内容就需要“感悟”。

  “宝玉,你好……”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而这类有特点的语言却正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考点”,文学作品语言的丰富性、创造性,决定了这种“考点”往往没有“逻辑”可言,往往很难“备考”。

  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文学作品阅读更多呈现的是“案例”,而不是“知识体系”,即常常会是“相似想近相类推断”,而较难构成“因果”“科学”的推理。

  对我们同学来说,让“语言审美”“落地”,我们感悟的对象就是——语言特点。

  比如2016年4月浙江省学考语文试题第19题就非常“典型”的“感悟”题,我们来理解它时,所能凭借的就是文本的“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节选自叶圣陶《藕与莼菜》)

  19.简析两篇选文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1)《想北平》(3分)

  (2)《藕与莼菜》(2分)

  (“语言表达技巧”是什么?怎么答?)

  19.解析:(1)

  用“不是……而是”句式,否定肯定的对比,突出故乡与心灵的黏合。

  用长句细致描写“我”所爱的北平与“我”内心相黏合的状态。

  “从……直到……”一句,选取两个代表性意象(细节),把北平在记忆中的存留连城一块,抒发故乡与心灵融为一体的感受。

  用因果句表明我对北平情有独钟。

  (2)运用设问和反问,吸引读者注意,增强效果。

  多用短句,将怀念故乡的原因明白晓畅地表达出来,引起共鸣。

  也就是说,对“语言审美”,我们能够进行“感悟”的抓手可能只有——“语言特点”。

  这种感悟过程是这样的:读一段话——这段话的“语言”很特别——它的这种特别有什么“含义”吗?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吗?

  马上做个练习:

  赏析《端午的鸭蛋》中的“语言特点”:

  “丝线是掉色的……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一定是有的……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蛋黄是浅黄色的……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大概是不行的。”

  2.懂得“文本确实有”

  文学作品的理解通常会有“不同角度”“多种答案”,甚至“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同“语境”下,即使同样的话,其“含义”也可能不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阅读就只能是一笔糊涂账,尤其是考试中的文学作品理解,其答案还是相对统一、有限制的。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一种美味》阅读题第13题就曾引起这方面的讨论,小说情节是“我的一家人难得地喝上鱼汤,大家都觉得美味极了……但最后却发现鱼其实并没有入锅……”评论者无非是说“作者都说这样写结尾是闹着玩的,凭什么出题者弄出那么多意思来”。

  其题目、答案如下。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分别从情节特点、风格、主题、结构等角度来回答。

  ——这种讨论提出了一个问题,可能也是让我们同学有时“愤愤不平”的问题:这种文学作品中的理解、感悟,到底谁说了算?

  有三句话我们要知道。

  前两句是“老话”即“作者未必有,读者可以有”,说的是作品的意蕴不一定跟作者想要表达的相同,而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独到理解。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我说就有理”而没有“参考答案”了呢?

  所以我们更应懂得第三句话即“文本确实有”,——因为作者、读者都是相对主观的“不可靠的”,只有文本相对稳定不变。

  也就是说,你的“感悟”对不对呢?——请从文本中找出证据来。

  ——这可以使高中语文学习中的文学作品阅读脱离“不可知论”“虚无论”,使之有一定依据。

  ——准确地说,以上很难说是对“感悟”的解释,而只是提醒同学们,“感悟”时我们要特别关注“语言特点”,要特别留心“文本确实有”。

  三、运用

  1.写三年杂感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写作的作用很可能是被低估的,至少“现实中”是这样。

  中国人对“言(写作)”的意义早有深刻认识,《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中就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儒家传统中也有“立德立言立功”的“成人”理想……

  当代学者潘新和教授:“写作,是人的确证。写作,使人更像人……写作素养,不是‘教’出来、‘练’出来的,而是‘悟’出来、‘养’出来的……”

  ——作为不断脱离幼稚、快速成长、日趋“成人”的高中生,写作具有寻找自我、认知自我、塑造自我的重要意义。

  杂感可能是比较适合高中生的日常写作文体:高中学习非常紧张,我们很难有整块的时间来进行写作;而杂感自由、短小……杂感可以说是高中生版的日记……既然是‘感’,就不必担负更多的‘道义’……于是就轻松了,一轻松,形式、语气、情感就会活泼起来,能成为我们喜欢的方式,多少随意,方法随意……可以抒情,不必论证;可以描述,写出最有特征的一点即可,不必求全;可以评论,但求有力,无须‘稳健’。可以搞笑,可以庄重;可以长篇大论,可以只言片语;可以乘兴而来,可以兴尽即止……

  我们“第一句话就写那个感触”,比如第一句写“我很生气”然后再解释“为什么”,不必要“记全”而只写“有意义的”。而且最好是“一有感触就写下来”,有一句写一句,有两句写两句。事实证明,当学生写下一句有感触的话时,它就往往会“引出”一段话。

  很明显,杂感或与之相似的“文体”,具有立足生活的“实战”写作特点,它能帮助我们用写作“讲真话”“深思考”“解决现实的困惑、问题”。

  “杂感”当然也可以是其他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

  ——写作是最自然最常见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它是帮助我们“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法,它也是加深、丰富我们“感悟”的重要方法。——相比“卖油翁”的“手熟耳”,写作更有”情感熟“”思想熟“的内在积累、体验的功效。

  “下笔如有神”只能依靠不断地“下笔”。如果同学们在高中三年,每天都能写两三百字的“杂感”,三年下来,就有二三十万字的写作“实践”……,有心的同学完全可以三年后出版一本“我的高中杂感集”。

  呈现我之前学生的杂感标题,可见其活泼、丰富、真切的表达特点:

  努力和机遇哪个更重要?/从《祝福》到文革/六国不是因赂秦而破灭/小论“阿Q精神”/当世界飞快地从你身上碾过,你还剩些什么?/我快死了/黄金(添油加醋班上“黄”和“金”两位老师故事)

  当然,写好“杂感”一样并不容易,我把杂感写作的内容及标准呈现如下表。

略谈学习高中语文三个方法

  2.写“为什么”

  但对高中生来说,对更高的要求来说,不仅要坚持写,更重要的是写得有质量。

  高中三年是同学们思维快速发展、转型的三年,是从形象(感性)思维转向抽象(理性)思维的三年。

  初中、小学的写作更多指向“是什么”“怎么样”,比如描写一个人、叙述一件事,它试图把事情讲清楚。

  “今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今天看了一部怎样的电影”,固然可以写,但你有可能写着写着就没意思了,因为之前的生活经验、写作经验会引导我们“走熟路”。

  如果我们写“今天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电影情节为什么要这么发展”,思考的难度将要大得多,当然也有难度一些,——它将帮助我们不断地提升“思维品质”。

  而这种“思维品质”正是高中语文学习中应该得到强调、提升的。

  “为什么”能引导我们的思维走向一个“黑暗的所在”,那里没有现成的成果、没有走熟的“套路”,只能靠自己的摸索、探索。它是一种偏重于建立逻辑结构,构筑“立体”空间的思维,——跟随它而来的,是重建,是突破,是创新;它能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陈述人事,描述情状。

  比如2018年浙江卷高考写作题“浙江学子写浙江”,“浙江为什么能产生浙江精神”“浙江为什么能做到与时俱进”“为什么浙江精神能铸就浙江传奇”“我们为什么要继承浙江精神”“为什么浙江精神就是时代精神”……

  比“什么是浙江精神”“有这么一种浙江精神”“这就是浙江传奇”等,从理性思维成色看,前者无疑要胜出一筹。

  而且,这种“为什么”会有多少种呢?——就像“墙上的斑点”一样,它有无数个“看点”。

  ——这当然会“难”,因为这种“为什么”就是思维品质的一种飞跃,——它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思维品质。

  ——那种“并列式”“罗列式”“拼盘式”的内容,在思维上都只是一种“摊大饼”般“敷衍”,铺陈得再大,并不会产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不得不说,长期“应试”写作,使不少同学在思维上都比较“偷懒”“不肯思考”。

  换个角度,我们在写作中要警惕那种不需要“深”的体验、“难”的思考,不需要论证,而只需要“即时反应”与畅快联想,只需要下判断,说感觉的写作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杂感”开始,用“为什么”推动杂感走向周密、深刻,富有创造性……

  如果我们能保持追问“为什么”,能坚持用它来写作三年。

  同学们认为,我们应对一篇高考作文,还会存在较大的困难吗?

  最后需要说明三点:

  1.新高一就要讲高考吗?高一做高考题或许意义不大,但明白高考方向,却是越早越好。——每份优秀的高考试卷,都是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科学指引。

  2.感觉高中语文很难学?今天所讲的三个方法中,“积累”之“建构”,“感悟”之“语言特点”,“写作”之“为什么”,确实都有一定难度,它们是新课标新高考对当下高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高要求”,也是我对同学们三年语文学习的方向“预判”。

  3.限于时间,今天只能“略谈三个方法”,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方法,请同学们上课时认真听讲,老师们必然能给你更多有指导意义的方法。

  谢谢同学们!

  (文章来着:微信公众号:黄华伟的语文)